教他,不要罵他;說故事,不要說教
幼兒尚未發展「傾聽」的能力
心理輔導員從來不對一個沒有意願坐下來傾聽自己及別人說話的人諮商。如果大人對聽不懂或「不能」聽的孩子說理、說教,會形成「教導」兒童耳朵關閉,使他學習「不專心」!
行為困擾的潛在原因多半來自說教,說教甚至還會造成智力早熟的困擾!大人過多的要求注意力、講理、判斷、批評、說教…等,往往使孩子內心經歷不滿,而在智力上提前早熟,以致偏離自然成長的路徑,造成欲蓋彌彰,不良行為的結果。規範的學習,精細的規定或教條很難解決幼兒的問題行為(Grunelius, 1996, p.14)!
反而,如果能提供一個自在的,夢幻的環境,使幼兒有空間、時間與機會處於自己的世界裡面的話,能夢幻自處的孩子通常都有很好的安全、安定的感覺。
對一個乖巧安靜、不能自處的孩子,要教他,不要罵他!給予支持、鼓勵,並教導他正向的表達方法及其他社會技能,使他能走向玩伴,進而能主動引發遊戲。如果尚須口頭指導時,應盡量簡短、清楚且直接引導他向該做的事。一旦孩子能進入同儕,大人就要退開,他才能持續學習自我引導。
如果老師或父母對幼兒的問題行為不說教而改以說故事,例如兄弟姊妹的爭吵,大人加些幻想,加些幽默,甚至加些動作,舉出象徵性角色,並呈現出偏差行為特質,再加上孩子聽得懂的說明,編成矯正性的創意故事,對行為偏差的幼兒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一個故事講完後不出幾天,孩子就決定要修正自己的行為了,因為他不經意的發現事情的荒誕無稽,發現自己的問題,他也從故事中學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了(Wilkinson, 1993, p.69)!
以上內容轉貼磊川家長學
留言列表